内蒙古晨报融媒体平台消息(记者 鲁蒙海)职业画家柴建国研习古典山水画,追求诗意,师法自然。
“山水画越带有浪漫主义色彩,就越能流露出艺术精神的灵魂,他笔法洒脱,画画从没有形式上的谋篇布局,直接上手,一切都处于变化当中,好似画到哪儿算哪儿,管它‘石分三面’还是‘树分四枝’,一切为了意境。”
绘画手段和技巧不是他追求的本身,他的作品给人的印象是既轻松,又巧妙。对柴建国而言,画画不只是艺术,更像是在修道。
临古摹古
大多数人认为临古摹古,费时费力,笔墨当随时代,可对于柴建国来说,一幅《山窗研读图》就临了不下十余遍,没有一丝疲弱和潦草,他乐在其中。他觉得,仿古的过程就是催生一个个“文化生命”的过程。
石涛曾云:“墨非蒙养不灵,笔非生活不神”,这则画训在柴建国心中深深地铭刻着,也时时刻刻激励着他。他效仿王铎“不可一日不临帖”,他深入传统,仿八大、拟石涛,汲取古人思想。从柴建国诸多拟清湘老人笔意作品中,可以看到他对传统的敬畏、对传统笔墨精髓的感悟,细读他的《仿八大山人山水图》《拟石涛笔意图》等作品,在章法、笔法、立象、造境诸方面,尽可能地将原貌展现出来,出规入矩,古风习习。
为深入传统,汲取古典精髓,他在传统技法上下过一番苦功夫,不厌其烦地反复临摹练习,在学习古人勾、皴、擦、染以及浓淡疏密、谋篇布局时,无论一石一木,还是气局精神,他都一丝不苟,而且必在画面上题写“临仿、拟古”以求对证备用,检索自己学习得失。
当然,他在平时的创作中师古而不泥古,并没有一味地停留在对古人刻板的临摹与简单的重复上,而是厚积薄发,发挥自己仿古基本功扎实的长处,借鉴古人笔意,在程式语言上不断注入强烈的现代意识,这在他的《阴山系列》等现代水墨作品中尤为突出。
追求诗意
他积极探索符合当代人审美心理的绘画语言,在构图、色彩的尝试上大胆而新颖,尽情宣泄自己对传统、对自然的所思、所恋、所感、所悟,这又让他的创作作品与古人拉开了相当距离,既有传统的破、积、染等传统水墨的笔法、墨法,又有自己创新性的笔墨面貌,从而张显了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。
在柴建国山水画创作中,对诗意的追求,对画面诗境的营构始终是他着力的重点。细品其作品,不难看出,处处洋溢着浪漫的诗性气质。
山水画越带有理想主义色彩,就越能透露中国艺术精神的灵魂,在柴建国的山水画创作实践中,也在不断地追求这一点。
在柴建国笔下,境界高远,韵味深邃,诗意盎然,却又毫无纤弱娇妍之态,展开了一扇扇抒情的心灵之窗。无论盈尺小品,抑或丈二巨制,都可读到率真、淳厚的情趣与清逸、雅致的诗思。超越了寻常直观表现对象的“立象”阶段,而逐步以山水为载体进入到诗意化造境的阶段,这是他能够在画坛上高人一筹的独到之处。
长期扎根大草原,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亲近有味、苍茫深宏。这也时常拨动他的心弦,激发他写生创作的冲动,他从内蒙古的大自然中找到的是一种诗化般的美、一种无法言说的内在共鸣,他唯有以笔抒情,以色彩唱歌。而将他这种诗意化追求推到一个新的层次的,是他的大尺幅作品《美丽草原我的家》。
师法自然
纵观柴建国的绘画,其实可分为两大类型:一是仿古山水,二是写生与现代水墨。因为他一直在新旧之间、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笔墨表达方式。
柴建国一方面继承宋元以来的山水画传统,反复揣摩前人笔墨,吸取各派艺术大家的艺术精髓。另一方面又不断消化吸收、破而后立,将绘画演化成为自己所感悟的生命律动。他既把握传统精髓,强调写生与传神,又在笔墨中注入现代意识。他笔下的山水,表现形式丰富多样,画面或稚拙天真,或苍茫雄浑,或灵秀华滋,笔墨简炼而厚重,干净而活泼,造型生动而准确,一片生机盎然。
从对自然山川的写生观察这方面来说,柴建国更是效仿石涛“搜尽奇峰打草稿”,出阴山,越太行,武当问道,九华参禅,师法自然的脚步从未停歇,写生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要多得多。
师法自然,这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的不二法门。写生恰恰就是柴建国山水画创作实践中最重视的环节。以天地为师,大自然四时明灭、千变万化,是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。
多年来,他写生的脚步从未间歇。